带你了解锥虫病

日期: 2025-04-07 09:44:09
来源: 开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打印

2025年2月5日,中国疾控中心发文报道我国山东省发现的首例由狄氏锥虫感染的临床病例,再次引起人们对锥虫的广泛关注。

锥虫是寄生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人的血液或组织细胞内的一种鞭毛虫。感染人体的锥虫主要有4种,即冈比亚锥虫、罗得西亚锥虫、克氏锥虫和蓝氏锥虫。狄氏锥虫为首次发现,目前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锥虫病主要分为非洲锥虫病和美洲锥虫病。非洲锥虫病,又称昏睡病,非洲锥虫病又分为流行于非洲中部和西部的布氏冈比亚锥虫病和流行于非洲东部和南部的布氏罗得西亚锥虫病。布氏锥虫在“舌蝇”(俗称“采采蝇”)体内发育成粗短型锥鞭毛体,具有感染性。受感染的“舌蝇”叮咬人,锥鞭毛体随涎液进入人体皮下组织变为细长型鞭毛体,引起局部增殖、全身淋巴结肿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出现昏睡等症状。目前,我国有境外输入性非洲锥虫病报告,因国内无“舌蝇”分布,故暂无传播的风险。

吸血昆虫“舌蝇”

美洲锥虫病又叫恰加斯病,主要流行于南美和中美,枯氏锥虫在“锥蝽”(俗称“臭虫”)体内发育成锥鞭毛体具有感染性,锥鞭毛体随“锥蝽”粪便经皮肤伤口或黏膜进入人体发育成无鞭毛体引起皮下结缔组织出现炎症反应,即“恰加斯肿”、心肌炎。我国部分地区有“锥蝽”分布,一旦美洲锥虫病输入我国,有可能造成局部传播。

克氏锥虫和它的发现者Carlos Chagas

中国华南地区常见的红带锥蝽

防控非洲锥虫病主要是加强非洲国家入境人员健康教育和非洲锥虫病检验监测。对援非、赴非务工人员、赴非旅行人员等重点人群进行风险提示。在已知的“舌蝇”流行区,乘坐装有纱窗或紧闭窗户的汽车。在流行疫源地旅行,使用驱蝇剂,并穿长及手腕和脚踝的服装需防止叮咬。防控美洲锥虫病主要措施为使用纱门、纱窗和蚊帐等措施来防治锥蝽叮刺。用杀虫剂滞留喷洒方法杀灭“锥蝽”,以防滋生与栖息。